游客发表

能源困局给世界带来几重冲击?

发帖时间:2025-04-05 16:26:19

这样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人越受到尊重,就越有自觉性、创造性,在市场行为和国际竞争中,尊重和诚信就更加重要。这实际上是对人类的警告。

能源困局给世界带来几重冲击?

比如用重金赎过奴隶(法律规定,他可以到国库领取赎金,但这意味着被解放的奴隶又变成了奴隶,因此他不去领)。一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和动物差不多,没有自觉。实行家长制管理,提倡绝对服从,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这就是最高的人生理念。老板和员工之间不能只是冷冰冰的雇佣关系和金钱关系,当然更不是私人关系。

所谓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但又不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同西方的纯粹形式的、逻辑推理的、数学运算的那种理性确实是不同的。而真正能够弘道者是人,是人的实践活动。

冯友兰先生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是以研究人为中心的‘人学。这是灵肉、神形一元论,而不是灵肉、神形二元论。自然界以生为德,也就是以生为心。这说明,人的生命不仅同动物生命有联系,而且与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有联系。

移情就是同情,就是爱护,是仁心的发用。儒家哲学并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洗礼,但是,却早已提出自然界有价值,自然界的动、植物也有自身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学说,为现代人上了很好的一课。

能源困局给世界带来几重冲击?

我们不能从人比万物更优越的眼光,而要从人与万物平等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但是,人的智慧和德性从何而来?儒家既不是诉之于上帝的恩典,也不是诉之于自身的理性,甚至不是仅仅诉之于后天经验,而是诉之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所谓自然界的生命物,不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种预设或承诺,而且是一种生命的体认。

但是,随着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反思的不断深入,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自然界的万物特别是生命之物如动物、植物,究竟有没有价值?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应当说没有多大困难。如果说,儒家哲学也有主体性,又是怎样的主体性?它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呢? 否定儒家哲学的主体性是困难的。当然,在西方生态主义学者中,并不都是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也有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的。

不仅如此,连人的生命也不例外,人不过是一架精巧的机器,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是人所特有的与自然对立的。在儒学中,人作为价值主体是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创造性弘扬与实现,而不是从人的利益出发,赋予自然界以某种价值。

能源困局给世界带来几重冲击?

人不仅有知,即聪明智慧,而且有德,即道德情感和意志。但是,他们都不是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的人类中心主义者,毋宁说是以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前提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者。

天即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其中有形而上的层面,也有形而下的层面,但形而上与形而下是统一的,形而上就在形而下之中。如果没有与水火同有的气,与草木同有的生,与动物同有的知,也就没有人所特有的义。如果说以灵为有价值,动植物当然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尊严的。[1] 孟子并没有把人看得比动物多么高明和优越,他明确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几希),关键在于人能不能存之,并且不断地扩充它。冯友兰先生指出天有五义,其中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两种含义,这是分析的说法,其实这两种含义是统一的,就是说,天即自然界既是存在的又是有价值意义的。荀子肯定动物是有知的,孟子肯定动物是有情的,动物和其他生命都有自身的生存权利,人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万物的主宰。

[4] 这说明儒学是以研究人的问题为中心,不是以确立人的权力为中心。这里所说的灵,是指人心之灵明知觉,其中包括思这样的理性能力。

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既是天地之所生,又是为天地立心的主体。

基督教虽然提倡人类的爱,但这首先是爱上帝,其次是在人与人之间实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式的爱,自然界的万物包括动、植物从来没有成为人类之爱的对象。正因为如此,儒家将动、植物看作人类的朋友。

人是理性的动物,而人的理性能力主要是认识自然界的。这里所说的贵,是指人性的价值内容。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天地(即自然界)有没有心的问题,是儒学中最有意思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是生命的问题,不是逻辑分析的问题。

情感需要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移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儒家肯定,人是万物中最灵的,也是万物中最贵的。

不仅理性主义者,即使是经验主义者,也是以知识为工具的。[9]《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这里所说的实现,不是指被动地被给予,而是包含着人的创造、人的自觉与人的实践。一方面,很重视社会关系,并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天人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说法看起来是为了使自然界摆脱人类加于其上的种种属性和人的色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以便用科学的、理性的方法认识自然界。这后一方面,更值得我们重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是从西方传进来的。移情不仅意味着自然界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和同情的,同时还能提升人自身的价值,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作用。

最近西方出现了女性主义,就是批判基督教的男权主义的。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传统,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居于自然界的中心地位。

人有良贵,人之良贵是天赋予的,因此又称天爵。在突破人间性的范围之外的更广的层面上,不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要己所不欲,勿施于物。

人虽然最为天下贵,并且能够假物而用,即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但是,归根到底,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物,而且只有天即自然界才是人的生之本[3]。仁的实现可得到情感的满足,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